《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标准报批稿)
a. 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4月20日印发2011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信厅科[2011]75号)中的第23项\计划号2011-0241T-QC制定、标准名称《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2、 主要工作过程
2009年底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向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转向系统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转向分标委)提出制定《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的申请,当年成立了标准工作组,并起草初稿。
2011年9月在扬州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转向技术分会组织的转向年会中对起草初稿进行了研讨,会上希望转向行业企业和整车企业积极参加该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3年3月中旬在安徽黄山正式组织召开第一次标准研讨会,参会代表35人。对标准工作组的初稿进行研讨。会上对商用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分歧较大、且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制定工作困难较大。标准工作组特向分标委提出修改计划的申请,修改内容是:1)将标准范围定义在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即仅制定乘用车系统的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商用车系统待技术相对成熟和收集到相关资料以后在另行制定。
黄山会议后形成了标准试验验证稿、对标准相关项目试验验证工作进行分工、确定试验验证单位和责任人。
2014年12月底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试验验证项目启动,于2015年4月完成了以下试验项目:1、系统间隙和刚度;2、系统摩擦力;3、空载转动力矩;4、助力特性;5、回正特性;6、突然转向;7、原地转向;8、高速转向;9、俘获试验;10、常温压降;11、高温压降;12、低温启动试验;13、温升试验;14、背压试验;15、倾斜吸油试验等项目。
2015年5月初在荆州恒隆集团实验中心进行了噪声试验项目。
试验验证工作完成后,标准工作小组即对标准的文稿和图进行了修改编制,形成了第二次标准研讨会稿,并报送转向分标委。
2015年6月9日在重庆组织召开了第二次标准研讨会,参会代表21人。对标准工作组的第二次研讨会稿进行讨论,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1、标准名称正式确定为《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确定了标准的试验条件项目及要求;3、完善和修改了标准用图,对不清楚的图进行了标注;3、对标准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修改。
标准于2015年6月16日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站公示40天,收到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的意见一份,根据意见工作组经研究并修改、形成了送审稿报转向分标委组织专家函审。
标准于2015年7月26日由转向分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函审,收到函审意见10份,经工作组研究并修改、形成报批稿报送分技术委员会报批。
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主要工作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合肥力威汽车油泵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南京东华汽车转向器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豫北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一汽光洋转向装置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颜尧、程飞、傅早清、欧家福、郑潇潇、车佳黎。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魏连江、李宏、陈春华、顾兵、谈建新、陈双红、刘健、甘晓珍、耿国庆、廖梦楠、常涛、张晓娜、薛 敏、何晨雨、李东伟。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颜尧、程飞、欧家福、郑潇潇、车佳黎、廖梦楠。编写本标准文本、标准用图、验证试验计划与实施、收集资料、征集意见与技术交流、工作汇报;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付早清。负责噪声项目验证试验计划与实施;
合肥力威汽车油泵有限公司,魏连江。组织召开第一次标准研讨会和会务、征集意见与技术交流。
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谈建新。提供验证样品、征集意见与技术交流。
b.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论据
1、标准制订的主要依据
力求与国际接轨,参考国外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的同时,又考虑国内生产、试验条件的可行性,力求全面的包括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的所有重要性能,通过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能描述出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的基本性能和特殊要求,能够指导该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标准制订的原则
在进行了大量的台架验证试验后,我们对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国外同类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又征求了部分生产企业、使用单位的意见,确定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产品的内在功能、尽可能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编制出该标准。
3、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仅适用于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1、系统间隙和刚度;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满足汽车转向轻便性和随动性要求。
2、逆向驱动力;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无助力时的转向感觉,是否满足汽车转向轻便性的特性要求。
3、空载转动力矩;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在转向过程中的平顺性能和波动性能,是否满足汽车转向平滑流畅的感觉要求。
4、助力特性;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转向助力的功能,是否满足汽车转向轻便性的要求。
5、回正特性;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在转向过程中,是否能够满足自动回正的行驶要求
6、突然转向;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快速转向时,由于受转向油泵流量特性的限制,系统不能提供足够流量,对系统助力提出的特殊要求。
7、原地转向;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在原地转向时,转向油泵怠速时,系统应提供足够流量、压力满足转向功能的要求。
8、高速转向;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在高速转向时,转向油泵3000r/min时,系统应提供足够流量、压力满足转向功能的要求。
9、俘获试验;
考核目的是检查系统转向油泵在怠速和3000r/min转向时,系统不能提供足够流量,对系统输入端转动速度提出的特殊要求。
10、常温压降;
在常温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转向油泵从怠速提升到6000r/min转向时,系统吸油真空度、油泵出油口压力、转向器进/出油口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11、高温压降;
在高温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转向油泵从怠速提升到6000r/min转向时,系统吸油真空度、油泵出油口压力、转向器进、出油口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12、低温启动试验;
系统在低温环境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转向油罐否有气穴及其它不可接受的如漩涡等不正常油液流动现象。
13、温升试验;
系统在温度上升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油温否有异常。
14、背压试验;
考核检查系统在转向时,系统的背压是否异常。
15、系统倾斜试验
系统在上/下坡、左右极限角度转向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转向油罐液量是否异常。
16、噪声试验;
系统在2.5MPa和5MPa压力工况下,考核检查系统转向油泵从怠速提升到5000r/min转向时,系统的噪声频谱曲线是否异常。
c.主要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工作单位对国产的所有结构型式的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进行了大量的验证试验,通过对验证试验数据的分析,工作组确定了标准的技术性能要求。
验 证 结 果
序号
|
检验项目
|
要求
|
验证结果
|
1
|
系统间隙和刚度
|
间隙和刚度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2
|
逆向驱动力
|
摩擦力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3
|
空载转动力矩
|
空载转动力矩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4
|
助力特性
|
助力特性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5
|
回正特性
|
反弹时的常数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输入轴残余角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6
|
突然转向
|
不同转角速度下,转矩增量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7
|
原地转向
|
油压变化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8
|
高速转向
|
油压变化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9
|
俘获试验
|
转向速度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0
|
常温压降
|
吸油真空度、转向油泵输油压力、转向器进、出油口压力压降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1
|
高温压降
|
吸油真空度、转向油泵输油压力、转向器进/出油口压力压降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2
|
低温启动试验
|
转向油罐油液无不可接受的漩涡等不正常油液流动现象。
|
满足要求
|
13
|
温升试验
|
最大油罐温度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4
|
背压试验
|
最大背压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5
|
系统倾斜试验
|
最大倾斜角度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16
|
噪声试验
|
噪声测试曲线应满足制造商要求。
|
满足要求
|
d. 专利涉及情况
本标准未涉及专利。
e. 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将成为今后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关注的焦点。汽车转向系统主要经历了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运用已经相当普片。国内从事研发和生产的单位有上百家企业,但系统产品匹配质量不高,对它的使用性能要求存在一些差距。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性能匹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为了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的质量控制,给该系统的生产、检验提供依据,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规范该行业的发展,制定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行业标准就势在必行。
f. 采用国际、国内标准情况
未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行业标准,但参考了部分国外企业的技术规范。本标准的定位是国内先进水平。
g. 与相关标准协调性
与相关标准没有冲突矛盾。
h. 重大分歧意见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工作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i. 标准性质建议说明
建议为推荐性标准。
j.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按行业标准组织实施。
k.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l.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标准申报时的名称是《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现为《汽车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名称修改原因:2013年3月中旬在安徽黄山正式组织召开的第一次标准研讨会时,会上对商用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分歧较大、且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制定工作困难较大。会后工作组特向分标委提出修改计划的申请,修改内容是:1)将标准范围定义在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即仅制定乘用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商用车系统待技术相对成熟和收集到相关资料以后在另行制定。
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申报时名称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现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变更情况说明:2007年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名称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2010年公司整体变更名称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标准工作组
2015-08-26